2012年7月14-15日,第21屆中國社會學年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隆重召開,國內外近千人次與會,其中包括來自韓國、捷克、匈牙利、波蘭等國家的社會學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的專家學者,盛況空前。
“移民與社會發展論壇”作為大會的37個論壇之一,由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主辦,壇主為河海大學施國慶教授和陳紹軍教授,于2012年7月14日午,在綠洲飯店B會議室隆重舉行。論壇共收到論文48篇,來自國務院三峽辦、黃河水利委員會、河海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三峽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警官學院、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甘肅行政學院、中共湖南省委黨校、中共寧夏省委黨校等機構的52位專家、學者及20多人次旁聽了會議發言,就移民與社會發展的相關的議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論壇由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陳紹軍教授主持。陳紹軍教授組織主持了上半場論壇,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譚克儉研究員評論了諸位學者的發言;三峽大學段躍芳教授主持了下半場論壇,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馬雪松研究員評論了諸位學者的發言。
論壇發言按照“社會穩定與社會融入”、“生態與氣候移民”、“移民政策與管理”等專題進行了安排。提交的論文主要分為移民社會適應與后期扶持、氣候變化與人口遷移、生態移民、工程移民、移民利益表達機制與群體穩定、移民犯罪等幾大主題,在會上有20位專家、學者發言交流了相關主題。
一、社會穩定與社會融入
黃河水利委員會移民局楊濤通過對黃河下游灘區遷建涉及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黃河河務部門、灘區移民、安置區原有居民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進行分析。針對移民與治河、移民與發展、移民與安置、移民與安置區原有居民方面存在的利益沖突,應合理規劃、鼓勵外遷,實施黃河下游灘區補償政策,實行項目社會評價制度,研究和推廣洪水保險制度。
陳紹軍、蔡萌生認為依據某種需要而共同生存于利益集團的利益相關者通過聯合起來形成具有強組織化特征、非政治化取向特征的“以法抗爭”的集體行動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民眾抗爭的主要形式。在具有強組織性和非政治性、強利益性和非權利性特點的民眾抗爭活動過程中,抗爭領袖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價值實現型、利益投機型、組織委托型是當前中國民眾集體行動抗爭領袖的主要類型構成,在此基礎上的抗爭領袖生成機理研究對于準確把握民眾訴求、保障民生,高效使用納稅人稅款,切實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有著積極意義。
甘肅政法學院李晟赟指出5·12地震波及甘肅,災民如何安置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將原本就位于自然條件惡劣地區的甘肅災民遷移到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新疆,屬于生態移民類型,有利于平衡地區間人口分布密度和資源消耗,滿足了受災人口可持續發展的長遠需要,理論上是一個雙贏的決策。然而,考察一年來甘肅——新疆省際災后移民的已有實踐表明,部分移民呈現出不安心扎根新疆的狀態,導致返遷。本研究從文化維度解析移民們原本不確定性地方知識表象之下的確定性生存方式,反思甘肅——新疆省際災后移民由原先的確定性生存文化遭遇不確定生存事實之間的種種反差,作為探討災后省際移民安置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文化起點。
江西警察學院周忠偉做了江西省三峽移民社會融入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通過對比三峽移民在外遷磨合期前后的經濟與生產經營、社會與公共生活、政治與文化生活和三峽移民社會治安狀況來考察江西三峽移民社會融入程度,發現三峽移民在江西整體生存發展狀況已趨穩定,但在生產生活資料、資金扶持等方面還有待加強。讓三峽移民“逐步能致富”,是促進三峽移民真正轉變成江西居民,在江西長期安居樂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與基礎。
三峽大學長江三峽發展研究院孫海兵做了南水北調工程丹江口水庫外遷移民安穩發展研究。西安交通大學悅中山做了農民工的社會融合研究。三峽大學張緒寶、段躍芳做了三峽庫區農村生態產業鏈穩定機制探討研究。
鄭瑞強、施國慶深入理解治理思想內涵及特征的基礎上,結合西部水電移民風險管理工作的多元決策性、利益關系網絡性特征以及管理過程中的出現的問題,指出從傳統的風險管理向現代風險治理轉型,既是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應對日臻復雜和日益頻發的水電移民風險管理現實的前瞻性需求。沿用社會治理理論思想,提出了西部水電移民風險治理的管理主體多元、利益相關者自治和制衡、管理聯動等目標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對于西部水電移民傳統風險管理中諸如風險管理缺乏全局性、風險管理意識淡薄、協同效應和管理效率較低等不足進行了闡釋。
二、生態與氣候移民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陳紹軍及期博士生史明宇、蔡萌生以寧夏中部干旱地區為例,進行了氣候變化影響下的人口遷移研究。通過對氣候變化影響下寧夏中部干旱地區人口遷移的案例研究,對于防范和降低氣候變化對人口遷移帶來的風險和脆弱性,提升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適應與風險管理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張鐵軍指出生態移民的社會適應是一個綜合的社會轉變過程,其不僅僅是居住地的改變,還存在人力資本的提升、社會關系的重塑以及思想意識的變遷等問題。面對生態移民在社會適應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困境,需要從政府層面、主體層面、社區層面和社會層面采取措施,突破其社會適應的困境,讓其在遷入地“落地生根”。
寧夏黨校、行政學院馬紅梅、亢安毅、張磊認為生態移民是黨和國家在新時期探索實施的一項重要扶貧舉措,是寧夏“十二五”期間扶貧開發的重點攻堅工程。同心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是寧夏扶貧開發的重中之重,為了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同心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以“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為根本目標的生態移民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條獨具同心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
三、移民政策與管理
國務院三峽辦移民管理咨詢中心梁福慶《三峽工程移民補償政策發展和創新研究》一文在分析三峽移民補償政策的依據、原則及目標的基礎上,回顧了三峽移民補償政策的發展歷程,歸納了三峽移民補償政策體系的構建,總結了落實和執行三峽移民補償政策的主要成效及經驗,進行了健全完善移民補償政策的有關理論思考,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移民補償政策的有關對策。
伊慶山、施國慶認為水利水電工程移民社會管理建設具有內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社會關系角度界定移民社會管理的內涵與外延,然后根據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探討移民社會管理的可行路徑。移民社會管理中的最大障礙在于政府行為與移民訴求的不相匹配,只有借助組織的力量實現移民訴求的組織化表達,才能真正實現政府力量與移民力量有效的整合。
黃河水利委員會移民局楊建設、 左萍 、楊濤認為移民工作直接關系到移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區域社會穩定,是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指出了在工程移民活動中政府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措施和建議: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明確移民安置責任;準確定位政府角色;健全政府管理機構;頒布相關政策法規;加強政府管理能力建設。
三峽大學水庫移民研究中心段躍芳、張津瑞指出現行政策在處理非自愿移民補償問題時,往往關注實物資產損失,而忽略了無形損失。忽視移民無形損失對移民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因此,需要探討合理可行的無形損失價值評估方法,并將無形損失納入移民補償范圍之內。本文應用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有關方法特別是意愿調查價值評估法(CVM)對農村移民搬遷過程中的無形損失評估進行了嘗試。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朱秀杰、陳紹軍研究了亞行、世行有關移民安置公眾參與的政策與實踐,指出伴隨著世行和亞行貸款所實施一些國內項目,20世紀90年代開始公眾參與理念逐漸進入中國并逐步受到重視。合理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包括信息公開、協商、參與決策等三個層級,相應體現了公眾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等三項權利。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行、亞行有關移民安置公眾參與機制、方法、框架以及程序逐步完善。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陳紹軍、李洋以“安徽省中等城市交通項目”的公眾參與為例,對該項目公眾參與評價經驗進行歸納。首先,識別項目的利益相關者,經識別,本項目的利益相關者包括業主及項目設計和施工單位、交通相關的政府機構、公共交通運輸部門和項目城市居民。其中,項目城市居民是最主要的受益者;其次,根據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特點,分別采用了深度訪談、座談會、問卷調查和繪制交通圖等方法,以問題為導向,了解各市交通路網建設、基礎設施、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存在的問題;第三,深入剖析發現問題的原因,積極與項目辦、業主、設計單位展開積極的協調和溝通,賦予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設計的權利,特別是弱勢群體需求的表達,來完善項目的設計和后續管理,提出了可融入項目設計的規避風險措施,即社會行動計劃。
河海大學中國移民研究中心余芳梅認為農村水庫移民利益表達能力弱,表達無果和表達渠道不暢,導致移民以非常規化手段和方式進行發泄,帶來社會不安和緊張。目前,一方面是由于移民自身條件和能力限制了他們進行有效的表達,另一方面是環境制約了他們表達的有效性,包括農村的“熟人社會”、制度環境、社會大環境等。要改變目前的狀況,保障社會和諧與穩定,需要構建一個農村水庫移民利益表達機制,文章首先明確了該機制的內涵,對其功能進行了定位,然后從司法、政府、移民、社會組織、大眾傳媒的角度出發進行構建。
四、移民后期扶持
梁福慶認為在分析做好三峽后續工作的意義和作用的基礎上,歸納了做好三峽后續工作的主要內容及重點,進行了做好三峽后續工作的思考,提出了做好三峽后續工作的6條對策: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建立健全三峽后續工作機制;加強科學規劃,完善政策扶持及保障措施;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狠抓重點,提高后續工作效益;運用科學技術,加快推進三峽后續工作;加強科學研究,幫助解決重大問題和新問題;加強宣傳和培訓,推進三峽后續工作順利開展。江西農業大學鄭瑞強以江西省九江市避災移民安置實踐為例開展了可行能力理論的避災移民安置優化研究。
三峽大學段躍芳、張曉東在《三峽庫區城鎮移民就業幫扶項目建設風險及其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移民就業幫扶項目的建設對三峽庫區經濟環境的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庫區整體經濟實力不足,普遍存在著工業化基礎不牢固、水平低的現象。移民就業幫扶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緩解經濟結構的矛盾,鞏固工業基礎,打造優勢支撐產業,協調庫區的三大產業發展,有效緩解移民的就業矛盾,實現庫區經濟包容性增長,保持庫區社會穩定。本文通過案例的分析,對促進城鎮移民就業的具體措施進行績效評估,進而對今后制定移民就業幫扶政策提供依據。
三峽大學張津瑞、段躍芳做了題為《江西省鷹潭市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實施的調查與思考》的研究。認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應當尊重政策受眾的多樣化訴求,增加政策彈性,以確保目標的實現。
五、其他方面
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講師許濤研究了在華非洲商人居住方式的變遷。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谷玉良研究了農民工城市社會關系的再造問題。中共南京市委黨校李菁怡做了題為《基于社會管理創新視域下的移民權益保障研究》的研究。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張沖做了漁民“失?!眴栴}與思考的研究。余慶年、張沖做了水利水電工程農村移民的教育和培訓研究,指出移民教育培訓在移民經濟收入水平恢復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移民教育培訓可以增強移民的文化技能水平,增加移民非農就業機會。但是總體來說,目前移民教育培訓還只是作為移民主流安置方式的一項有益補充,尚未真正發揮其重要作用。不少水利水電項目的移民培訓工作開展得并不理想。本文在分析移民教育培訓研究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水利水電工程農村移民的特點進行了移民培訓體系和制度的構建和設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何得桂做了陜南避災移民搬遷中的社會排斥機制研究。湖南行政學院婦女理論教研部陳飛強做了郊區農村拆遷中村民的拆遷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
河海大學施國慶教授對不同安置方式水利水電移民住房保障標準測算方法進行了研究。根據移民搬遷前后住房的空間變化對移民安置方式進行了界定,從住房面積、質量、環境、房屋資產價值和貨幣補償標準五個方面研究了水利水電移民住房保障相關標準的測算方法,核心是對三類不同移民安置方式下移民住房貨幣補償標準的確定和分析,對進一步完善移民住房保障測算做了總結。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馬雪松提出了破解“不完全城市化”困局的問題,認為戶籍制度已經不是農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礙,許多進城務工農民和農村戶籍大學生選擇保留農村戶籍,我國陷入“不完全城市化”的困局。必須統籌城鄉,創新機制,提高農民工工資收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進城務工人員住房保障體系,切實解決隨遷子女教育問題,才能破解“不完全城市化”困局。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譚克儉在《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留守老人兩難選擇與破解對策》一文中指出農村家庭中留守老人形成是個漸變的過程,也是城鎮化和現代化的必然。破解這個難題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做出正確的抉擇。
移民是世界性的難題,移民是重大的社會問題,移民所涉及的大量的社會融合、生態與氣候移民、移民政策與管理及后期扶持等問題一直是社會學家研究的重要領域。與會專家學者認為:移民問題是當今中國,也是當今世界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移民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的流動人口問題、非自愿移民問題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國有關非自愿移民的政策與研究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之一并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
與會代表認為:本次中國社會學會年會設立移民研究論壇非常必要,取得了預期效果,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加強于移民學科的研究。